活字印刷术这么方便,为何在古代中国一直不

说到古代华夏文明在科技方面的发现,自然首推著名的“四大发明”。不过这些伟大的发明实际上是近代才引起学者们注意,并经总结提炼后被列入科技史专著的。很多人以为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的作者李约瑟。其实早在十九世纪,来华的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就已经将它总结了出来,并被西方学界广泛认同。四大发明对古代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但对其中的“印刷术”一项的意义,学界却一直存在争议。

因为在很多西方学者看来,中国古代发明并大规模运用的是“雕版印刷术”,而“活字印刷术”虽在北宋就已出现,但一直没能成为主流。而古腾堡发明的现代印刷机,与中国印刷术之间并无传承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印刷术只在本国或东亚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对世界文明的推动并不大。这自然是站在“西方中心论”立场上的偏见,因为技术的传播不一定是直接的,哪怕是间接的概念借鉴,也足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古腾堡的印刷机也是使用的活动金属字母,在形制上明显与东方活字有所关联,很可能是他从到过东方的某些商人那里听到过相关的消息。

尽管对中国印刷术的质疑不值一驳,但活字印刷术本身,的确在中国运用得很少,直到清朝后期也没能成为主流,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是材料因素,按照《梦溪笔记》的记载,毕昇是以胶泥做成字模、然后一个个用火烤硬,排版时将这些字模粘在木板上,印刷前刷上一层油墨就可以覆纸压贴成书页。这种胶泥其实就是带黏性的陶土,尽管它可塑性很强,但并不怎么耐磨,一套字模用不了多久就会严重磨损,在经济型上还不如雕版。据说毕昇也曾试制木活字,但木材沾水就容易变形,比陶土还不耐用,所以不时候做成活字。

由于材料的限制,活字印刷术发明后一般只用于印制一些粗糙的宗教传单和小册子,真正有品质的书一般是不财源的。后来人们也试着用金属材料做活字,最常用的是铜活字,因为铜比铁软也足够耐磨。但是铜在中国一直是一种贵金属,而一套大小齐备且要随时更换的铜活字字库造价惊人,只有朝廷才有这个财力来投入,在民间则很难推广。

除了材料之外,活字所用的油墨也是个大问题。古代中国所用的墨和日常书写一样,都是用水性墨,但这种墨用在木雕版上还将就,但用在光滑的金属上却很难附着。后来古腾堡是受到油画颜料的启发,在水性墨中渗入一定比例的油脂才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在中国活字印刷一直不受重视,也就没人去费心解决油墨问题。

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排版问题。这时的印刷工人其实大多不识字,如果是雕版的话他们照着字样雕刻出来就行了,而活字排版就需要真正识字才行。而要找识字和能校对文字的工人,无疑意味着成本的进一步上升,在人力成本一直低廉的中国,这无疑也会阻碍活字的传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