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色彩伴随我们左右。有来自不同光源发出的颜色,不同色温的灯光,像标准白光或者日常遇到酷酷的氛围灯,也有直接接触的周边物品,衣物等的颜色。油墨被用在我们所接触到的大部分颜色来源:印刷书本,油画,各种瓶子上的文字或者图画等等。
油墨由色料和联结料和多种辅料组成,成品的耐光热,细度,粘度和稳定性往往直接影响着油墨的品质,其中稳定性直接决定产品的有效存放时间和使用效果。假如稳定性不好,印刷过程中油墨的利用率就会降低,造成浪费,而且可能会出现印刷效果不一。
今天来探究一下两款水性油墨经过一段时间静置后,分别取不同深度的样品,探究油墨在不同深度的稳定性区别。颗粒在流动性样品中会出现沉降行为(下沉/上浮),颗粒团聚的行为,颗粒粒径,表面性质,样品粘度,空间位阻等都会影响颗粒的运动速度,运动速度越快样品越不稳定。
材料:A、B款经过静置放置的油墨分别在上中下三个不同深度进行取样
仪器:LUMiSizer
目的:探究不同深度油墨的稳定性区别
测试条件:转速rpm,测试时长min,测试温度25℃
A油墨稳定性指纹图谱如下:
图上为A油墨上中下三层取样的稳定性结果和实物图所示,为显示清晰,谱线每25条取一条进行叠加。图谱中底部红色为初始样品透光率谱线,最上方绿色为测试最后一条样品透光率谱线,纵坐标为样品透光率,横坐标为样品所处位置刻度。
从上图可以得知,上层和中层油墨图谱比较相近,下层油墨图谱变化最大,推测下层样品稳定性相比上中层两样品更不稳定。谱线整体波动性较大,推测油墨颗粒为向样品底部沉降的行为。
B油墨稳定性指纹图谱如下:
图上为B油墨上中下三层取样的稳定性结果和实物图所示,为显示清晰,谱线同样每25条取一条进行叠加。图谱中底部红色为初始样品透光率谱线,最上方绿色为测试最后一条样品透光率谱线,纵坐标为样品透光率,横坐标为样品所处位置刻度。
从上图可以得知,上层油墨的图谱比中层油墨图谱略小,下层油墨图谱变化相比其他更小,推测下层样品稳定性相比上中层两样品更稳定。谱线整体波动性较大,推测油墨颗粒同样为向样品底部沉降的行为。
为了能定量表示上述的稳定性区别,进行不稳定性指数分析:不稳定性指数越大,样品越不稳定。
图上左三为A油墨上中下三层样品的不稳定性指数表示,右三为B油墨上中下三层样品的不稳定性指数表示。从上图和实物图可以看出,A油墨随着颗粒浓度的增加,稳定性变差,可能是因为上中层颗粒浓度较低,颗粒粒径较下层小,因此A油墨稳定性随着浓度的提高变差;B油墨与A油墨情况不同,在上、中层样品中,稳定性行为与A油墨相似,浓度提高稳定性变差,但是B油墨下层样品稳定性比中层样品更好,可能是因为B油墨的颗粒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间位阻或者静电斥力,阻止颗粒进一步沉降,稳定性相对更好。
结论:LUMiSizer能很好区分不同样品或者同一样品不同位置的稳定性,能帮助研发人员更好了解样品的特性,辅助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