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朴拙写意人物画中的禅意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画开始脱离政治功利的束缚,玄学与品格等对创作者素养的强调带动了绘画美的自悟。代表这一时期艺术成熟的是顾恺之的“传神论”以及谢赫的“六法论”。传统文化数千年发生、发展着独具特色的中国画艺术,禅意在写意画中体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潘天寿曾说:“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学。”翁传锦的绘画从禅宗思想的角度呈现出对意境的感悟和追求,禅意即是其作品的物外之象。(翁传锦智旭吟诗图)意境是绘画创作的核心思想,禅意在翁传锦的人物画中表现为对虚无、空灵美感的追求、形神的把握及对恬淡、朴拙、自然的崇尚。老子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的宇宙观是以虚无为本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虚无与空灵是意境说的哲学基础。老子认为,最高的美应该是感官所不能把握的,它是一种与“道”相通的境界,它无限光明却不见其光明,无限伟大却不见形象,无限动听却不闻其声音,这样一种美需要用心灵直接去领悟。而空灵的特点一在空,二在灵,因空而灵。而禅宗则是以空对此岸世界的彻底否定,其讲究不即不离,艺术所追求的“味外之味”就产生在这种“不即不离”中。因而翁传锦的写意人物画并不注重对具体细节的描绘,并有意通过对物象的简化和提炼来追求崇高的意境。(翁传锦竺道生聚石说经图)翁传锦写意人物画的主要特征是崇尚恬淡、朴拙,追求自然。不论是崇尚恬淡还是崇尚朴拙,禅意的思想都是对自然与生命自由的追求表现。艺术、宗教、哲学是人类的绝对精神的三种形式,它们是一体的三种显现。对禅意精神的理解认知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意境,禅意使翁传锦的写意人物画给观者带来了更为丰富的精神体验。(翁传锦琴心罗汉图)在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时,翁传锦创作中的思维取向注重含蓄,强调画面的寄寓性和抒情性。他的写意人物画讲究以“意”造“象”,在形象的塑造上根据记忆、印象,凭借认识、想象来创造物象,强调绘画的主观性,注重精神活动和思想感情,特别是重“意”轻“形”,不拘泥于具体的物象来进行绘画。绘画中的“传情达意”是根本,写意画的审美思维取向强调“审意”,笔墨只有与意象结合才具有更高的价值。因而,画家在“得意”之后还要“立意”,“意”寓于笔又不拘于笔,因此笔有尽而意无尽,笔可断而意不能断,笔不周而意不能不周,“画尽意在”与“笔不周意周”之间有着强烈、必然的联系。(翁传锦马鸣说法图)纵观中国绘画发展史,写意画有其独特背景下的文化理念的支撑。“画尽意在”是张彦远运用我国早期形象理论,对绘画创作中构思的主要任务在于构建艺术意象所作的理论概括。自唐宋以后文人画家重视对意象的不懈追求,齐白石取“似与不似之间”,黄宾虹取“绝不似而绝似”、“无可无不可”、“惟其是耳”等画论,这都体现了文人画家对“意象”的强烈观照和思维取向。艺无定法,对意象的表现因人而异。翁传锦的写意人物画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象形式传承着传统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翁传锦佛图澄瓦钵长青莲)翁传锦简介:翁传锦,字藏景,号寒江雪,年生于福州军区大院,自幼习画攻石,年开始举办个人画展,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油墨画创始人,现为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东南联络部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生态书画院院委、福建省新丝路诗书影画院执行院长、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客座教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