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1世纪了,各个国家的贫富差距仍然很悬殊,有的人连饭都没得吃,但是欧美的29个国家却把粮食当燃料用,并且年一年的消耗量就已经达到了3亿吨。可是粮食怎么能充当燃料呢?欧美国家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的“烧粮”行为又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而且,要产多少粮食才能经得起一年3亿吨的挥霍,难道他们的粮食真的多到吃不完的地步吗?
粮食怎么充当燃料因为经历过吃不饱饭的年代,所以有了足够的条件之后,我们着重研究如何种植农作物以及怎么提高粮食产量。在当今社会,粮食生产的目的已经不仅是为了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它还存在更高的经济价值,那就是充当生物燃料,生物燃料又分为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
你知道吗?甘蔗不仅吃起来生津止渴,它经过一系列的榨汁、发酵、蒸馏、提纯等工序后还能变成乙醇,根据不同的加工又能分为无水乙醇和含水乙醇。其中,含水乙醇可以直接用作大部分汽车的燃料,而无水乙醇则需要加入汽油才能使用。除了甘蔗,玉米也是用于制作生物乙醇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将从玉米中提炼出来的乙醇与纯汽油以1比9的比例混合,这样制成的汽油又叫做“玉米汽油”,是一种清洁型的新能源,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可观。
另一方面,可以用来提取生物柴油的农作物包括黄豆、油菜、蓖麻、棉花等等。其中,黄豆油的化学成分里包含10%的氧,可以使燃料燃烧得更充分,与柴油混合到一起使用,还可以降低烟雾的排放量,起到防止污染空气的作用。除此之外,黄豆在美国还被大量用来制作印刷刊物的油墨,因为整个过程无毒无害,非常受国民的喜爱。
不少的粮食都可以经过加工提炼出乙醇用作生物燃料,虽然比较环保,但是受到的限制也很多,很多情况下仍然要与柴油、汽油等混合才能使用。由此可见,促使这些国家做出“烧粮”行为的绝对不仅仅是生物燃料的环保价值,更重要的还是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欧美29国的“烧粮”行为天然气和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这意味着用一点就少一点,随着石油的减少,它的价格也在飞快上涨。纽约交易所年1月的石油价格比年同时期石油价格多了一倍。我们既要保护环境,又要开发资源发展工业,及时寻找到可以代替这些资源的新能源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美国在年的时候就发布规定,要求到年的时候燃烧生物燃料1.08亿吨,从而减少20%的汽油消耗。
很多人觉得,美国只是经济实力强悍,信息技术水平高,他们从哪去弄那么多粮食用作生物燃料呢?其实并不是这样,美国能成为表面上的“老大”,靠的是全方位的发展。美国是全球粮食产量排名第二的国家,虽然他们的人口只有3亿多人,远远比不上中国人口的庞大,但是美国农业水平高,耕地面积大,美国农民一年生产的粮食就有5.98亿吨(包括大豆),人均粮食产量更是达到了千克,所以美国不缺粮食,这也为他们拿粮食制作燃料提供了基础原料,巴西的甘蔗、德国的菜籽油也是类似的情况。
美国每年拿出将近48%的粮食用来生产燃料;巴西水热条件优越,非常适合种植甘蔗,同时,用甘蔗提纯出乙来醇使用、售卖以及出口其他国家也是巴西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德国早在年就已经有了多个榨菜籽油的工厂,这些菜籽油则被广泛使用于某些机动车和柴油机的燃料制作中。
短时间内,这种用生物燃料代替一些石油、柴油的做法给欧美国家带来了不小的利益,但是长此以往,他们的粮食真的吃不完吗?“烧粮”的广泛推广会给社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影响呢?
“烧粮”的影响中西方饮食上的差异很大,西方人不爱吃米饭,吃得更多的是面包、牛排、水果、意面等,而且他们在吃这方面讲究“少而精”。再加上西方国家是有计划地去燃烧生物乙醇,因此在粮食的分配上早就做好了规划,不会沦落到没饭吃的地步。
在“烧粮”对国际社会造成的影响中,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全球粮价的上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打着环保的旗号,大肆用粮食制作生物燃料,从而变相地抬高了粮价。这导致一些本就贫困的家庭生活得更加艰难,同时还会增大中等收入水平家庭的压力,降低人们的幸福指数,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有人会问,如果粮价抬高了,那么能不能适当增加农民的收入呢?这种想法是把“烧粮”的行为理想化了。首先,当今社会,就算在农村,自己插秧种田的人也不多了,大部分田地都包出去了,而原先的村民则是自己简单种点菜。这种情况下卖粮得来的利润也不会属于农民。
其次,粮食价格上涨,与其成为互补品的商品价格也有上涨的可能,例如农药、种子等。这样一来,粮价上涨,不仅不能给农民带来收入,反而还对他们造成了损失。
总结欧美29个国家大量地用粮食制作生物燃料,引起了粮食危机的恐慌,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然而他们却试图把锅推到其他国家头上。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八年连丰”,从自身条件来看,我们有防范与解决风险的能力,所以大家也不用慌张。而以生物燃料代替部分不可再生资源的做法也算给中国提供了一个新的想法,在不久后的未来,相信我们能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既能做到发展,又能不损害人民利益。
参考资料:
《德国试验用菜籽油代替柴油作发动机燃料》匡奕文年02期《中国农垦经济》
《生物燃料的应用现状综述及展望》曹其政年11期
《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曹宝明,唐丽霞,胡冰川年02期《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静静校稿编辑: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