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精神与笔墨表达翁传锦写意人物画赏

翁传锦近照翁传锦,字藏景,号寒江雪,年生于福州军区大院,自幼习画攻石,年开始举办个人画展,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油墨画创始人,现为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东南联络部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生态书画院院委、福建省新丝路诗书影画院执行院长、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客座教授。潘天寿曾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说道:“中国人从事中画,如一意摹拟古人,无丝毫推陈出新,足以光宗耀祖者,是一笨子孙。中国人从事西画,如一意摹拟西人,无点滴之自己特点为民族增光彩者,是一洋奴隶。两者虽情形不同,而流弊则一。”表明了他对写意人物画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辩证发展的观点。正是对这种思想的继承,翁传锦在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之上发挥了自身优势,坚持传统笔墨的审美趣味和内在价值,在作品中传递出了水墨写意独有的表现技法与精神内涵。《佛图澄瓦钵长青莲》翁传锦翁传锦在佛教题材人物画创作中,坚持把传统笔墨线条的表现技法与内在的写意精神相结合,使笔墨变化更丰富,人物表现更生动传神。翁传锦将传统佛教人物画的形式语言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画面中不仅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线语言表达方式更增添了当代水墨的抽象意味。例如《竺道生聚石说经图》,作品中人物的神情以及体态的把握准确细腻,山石和烟云的线条虚实对比明显,不仅使画面生成了很好的纵深感,同时也让作品的笔墨语言更为丰富、生动。《竺道生聚石说经图》翁传锦翁传锦在写意人物画创作中把线的结构法和线的块面表现相结合,使笔墨线条更加立体也更具感染力。他擅于运用线的自身特点——虚实,明暗的对比来展现人物的体态特征和塑造人物的体积感。在人物塑造准确的基础上又通过笔墨干、湿、浓、淡、焦的变化运用增强了线条和墨块的表现力,把传统写意人物画讲究的“神”、“形”、“意”呈现的淋漓尽致。《马鸣说法图》翁传锦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首次提出了书画同源理论,他认为书法与绘画的内涵本质具有一致性。线是中国书法的灵魂,如果把书法中对线的理解和研究带入到写意人物画中去,将会大大地丰富线的表现技法和对线语言新的理解与应用。翁传锦在写意人物画创作中追求“以书入画”的表达方式,书法的运用对其笔墨的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在创作中把书法用笔中的“气”运用到人物的线描技法中,把书法中的“笔断意连”的精神运用到人物的轮廓勾勒中,更加强化了写意的精神风貌。《苦行万里迹》翁传锦写意人物画之所以能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朝历代的变更后依然延续至今,非但没有衰落反而呈现出繁荣之势。原因在于不同时期的画家们能够将各类艺术形式融会贯通,集百家之所长,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作技法与表现形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绘画领域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但值得警惕的是,在当代多元化的语境下,一部分画家过于强调观念上的创新从而忽视了写意的精髓。通过翁传锦的写意人物画我们看到,当代画家们需要在精神、文化、技法上推陈出新,但一定要守住写意精神的底线,不能去随意的改造、迎合,这样才能正确地推动写意画的发展。《真可崂山听松图》翁传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