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321732022英文版油墨

GB/T.-英文版油墨细度检验方法

提供更多标准英文版。

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是GB/T的第部分。GB/T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GB/T.1油墨颜色和着色力检验方法;---GB/T.2液体油墨光泽检验方法;---GB/T.油墨细度检验方法;---GB/T.4油墨黏度检验方法;---GB/T.5液体油墨初干性检验方法;---GB/T.7液体油墨附着牢度检验方法;---GB/T.8液体油墨抗粘连检验方法。本文件代替GB/T.-《液体油墨细度检验方法》。本文件与GB/T.-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章);---增加了油墨细度线条痕迹法的细度检验方法(见6.1);---更改了油墨细度颗粒法的细度读法(见6.2,年版的5.);---增加了检验结果(见第7章);---增加了精密度(见第8章);---增加了检验报告(见第9章);---增加了资料性附录“双槽刮板细度计”(见附录A);---增加了资料性附录“单槽刮板度计”(见附录B);---增加了参考文献。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全国油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归口。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年首次发布为GB/T.-,年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引言油墨产品广泛应用于教育、新闻、包装装潢、现代办公等领域。客观公正地评价和判定其质量,对于企业发展和贸易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其检验方法是质量表征的基本手段,可靠一致的检验方法是检验数据可比性的保证。为了建立并完善油墨检验方法标准体系,使其在质量控制和表征中发挥明显的作用,因此制定了GB/T。依据油墨产品的性能,拟由8个部分组成。---GB/T.1油墨颜色和着色力检验方法;---GB/T.2油墨光泽检验方法;---GB/T.油墨细度检验方法;---GB/T.4油墨黏度检验方法;---GB/T.5油墨干燥检验方法;---GB/T.7油墨附着力检验方法;---GB/T.8液体油墨抗粘连检验方法。为了达到精简整合的目的,在第1部分修订时已将第6部分内容全部整合入内。本文件对油墨细度性能规定了检验方法,其他各部分文件规定了其他性能的检验方法。

1范围本文件描述了油墨细度的检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浆状油墨和液体油墨的产品。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色漆、清漆和印刷油墨研磨细度的测定GB/T.胶印油墨流动度检验方法GB/T印刷技术用黏性仪测定浆状油墨和连接料的黏性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工具与材料4.1调墨油:在25℃条件下,黏度为mPa·s~mPa·s(以亚麻油为准)。4.2吸墨管:0.5mL。4.刻度吸管(移液管):容量2mL、分度值为0.02mL。4.4放大镜:5倍~20倍。5检验条件检验应在温度(2±2)℃条件下进行。6检验方法6.1油墨细度线条痕迹法(方法一)6.1.1原理在槽深从25μm~0μm成直线连续变化的细度板上放置油墨,用刮刀刮成墨膜,从墨膜中产生的线条来判断该油墨颗粒大小,从而推断出油墨研磨程度及分散状况,以线条痕迹的位置及数量来判断油墨的细度,以微米(μm)表示。6.1.2刮板细度计6.1.2.1刮板细度计包含刮板和刮刀,一种典型的0μm~25μm双槽刮板细度计示意图见附录A。6.1.2.2刮板由长约mm,宽约89mm,厚约15.8mm~25.4mm的淬火钢或不锈钢等具有一定硬度且耐磨的金属材料制成。将刮板的上表面磨平磨光,在其上面开出一条或两条长约.7mm,宽约25.4mm平行于刮板长边的凹槽。每条槽的深度应沿刮板的长边均匀递减。槽的深端为25μm,另一端的深度为0μm,分度值为2.5μm。6.1.2.刮刀由长约95mm,宽约40mm,厚约6.4mm的单刃或双刃钢片制成。长边上的刀刃应是平直的且圆整,圆角半径约为0.8mm。6.1.检验步骤6.1..1将刮板细度计的刮板和刮刀用合适的溶剂擦洗干净。6.1..2将待检油墨放置在检验室内,恒温至室内温度(2±2)℃,然后用调墨刀取适量待检油墨放置于玻璃板上,黏性低于7的浆状油墨或液体油墨搅拌均匀后直接测试。黏性大于7的浆状油墨用调墨油将黏性调整至7±1,搅拌均匀后测试(色浆类待检油墨根据其流平性差异,添加适量的流平剂,搅拌均匀后测试)。黏性按GB/T规定的方法进行。6.1..用调墨刀取上述适量油墨放置于刮板的凹槽深度25μm(10刻度)处,将刮刀垂直横置于刮板凹槽处的油墨上,保持刮刀垂直,双手捏住刮刀上部的两端适当用力均匀往下刮,浆状油墨在7s~10s时间内,而液体油墨在1s~2s时间内,刮至0μm(0刻度)处,使油墨充满两槽凹槽,而平板面上不留有余墨。6.1..4刮好后,立即以15°~0°角观测刮板的两槽凹槽表面,读取油墨在两槽凹槽上呈现的划道痕迹数和与相对应的刻度数值。如果待检油墨的流动性造成在刮涂后不能得到平整图案,可以加入最低量的合适的稀释剂并搅拌均匀,然后重复检验。有时,稀释待检油墨可能发生絮凝而影响检验结果。6.1..5检验由刮刀的刮动出现长度大于10mm以上的划痕线,在一条凹槽的油墨墨膜表面观察线条痕迹数量,在任一位置首先出现条以上(含条)的刻度位置为a,出现10条以上(含10条)的刻度位置为b(见图1)。按1/2最小分度值,或1μm,或两者兼得的精度要求读取这两个数值,作为线条痕迹法检验结果。6.1..6根据图1位置,如果位置a的刻度在12.5μm,位置b的刻度在10.0μm,记作:12.5a、10.0b,细度为12.5μm。6.1..7每次读数之后立即用合适的溶剂清洗刮板细度计的刮板和刮刀。6.2油墨细度颗粒法(方法二)7检验结果检验应平行进行次(双槽刮板细度计平行进行2次,读取的4个数据,取其中最接近的个),取平均值。测定误差不应大于刮板的最小刻度值,若大于刮板的最小刻度值应重新检验。8精密度8.1重复性限(r)同一个操作者在同一实验室,在短时间间隔内使用同一刮板细度计用本标准检验方法对相同待检油墨进行检验得到的两个单一检验结果之绝对差值低于刮板量程的10%时,则认为其置信度为95%。8.2再现性限(R)不同操作者在不同实验室用本标准检验方法对同一待检油墨得到的两个单一检验结果之绝对差值低于刮板量程的20%时,则认为其置信度为95%。9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应包含下列内容:a)识别待检油墨所必要的全部细节;b)注明本文件编号及所使用的方法;c)指明使用的刮板规格;d)任何稀释的细节(见6.1..4或6.2..4);e)按第7章给出的检验结果,以微米(μm)表示;f)商定或由其他原因造成的与规定的检验步骤的任何不同之处;g)检验中观察到的任何不正常特征(异常现象);h)检验日期。附录A资料性)双槽刮板细度计附录B(资料性)单槽刮板细度计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