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迁移过程,是新中国处在各种强大外来势力包围下,举全国之力进行的一场盛大的自强运动。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共计有多个“数字”企业。
在人杰地灵的甘肃省甘谷县城东部,国道的旁边有一片废弃的三线厂旧址-甘谷油墨厂。工厂于年开建,在年投产。年后。陆续在新兴镇姚家庄,武山县洛门镇建立分厂。当时是西部唯一一家集炼油树脂、颜料制造、油墨生产、科研开发于一体化的大型轻化工企业。主要产品为高级印刷油墨和颜料,除畅销全国各地还出口海外多个国家。
鼎盛时期工厂分油墨南厂、油墨北厂、洛门电化铝分厂,共有职工余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甘谷油墨厂去的辉煌的成就,敦煌”牌油墨、“飞天”牌颜料连续十多年荣获“甘肃省著名商标”和“甘肃省陇货精品”的光荣称号。
当时的工厂就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军工城,这里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有托儿所、幼儿园以及小学、初中、职工技校,医院、文化宫、游泳池、篮球场、招待所等配套设施。职工的生活水平,也让附近的村民羡慕。周边的农民总爱自家产的农副产品拉去甘谷油墨厂卖,价格要比平常高几分,而且销售的速度快。油墨厂的学校办得也非常好,许多有权有钱的人都托关系把孩子转到这里读书。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转眼到年,工厂因为经营不善,产品没有迎合市场而创新,开始陆续出现拖欠工资的情况。,工厂因欠债太多,资不抵债而政策性破产,多名职工也被迫下岗。
如今再次走件油墨厂,早已没有了往日繁忙的景象,再也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声。生活区内,原来的铁制大门也已不见踪影,一些功能房也已废弃。不大的小区内建筑物稠密,这些房屋是早期的砖筑瓦盖平方,有的是几层高的楼房。大小楼错落布置,乱中有序,至今还有一些退休的老职工生活在此。
当年建厂时栽下的小树苗如今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成为了这些陈旧社区最美丽的装饰物。房屋墙壁上还有不少标语清晰可见,记忆随着时光流淌渐渐模糊了,这些标语就成为见证历史的物证。如今的这里呈现出一股复古的色调,满是沧桑的岁月痕迹和厚重的历史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