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医药文化发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中医”的概念,但当时人们对于这个“中”字,并不是如大家想象的中国之意,而是《易经》中的“守中”之意。中医大夫对于病症有着“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其实就是对于人体无阳燥,也不阴虚,保持中正之气,能够百病全无。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里“中”之本意。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对中国的医疗保健、文化、哲学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汉朝开始,中医开始逐渐发展并走向成熟,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朝代,医学方面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汉朝医学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汉朝时期,医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汉武帝后,中国医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了一门系统的学科。
汉朝医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医学,汉朝医学在吸收、继承和发展先秦医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而且更加重视医学实践,汉朝医学注重临床实践,尤其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王叔和的《千金方》等医学著作,反映了医学实践在汉朝的重要地位。
《金匮要略》石印本清代
张仲景是汉朝著名医学家,他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这本医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医学宝库之首”。《伤寒杂病论》问世以后,由于兵荒马乱,原著不久即散佚。其中有关伤寒的内容,经晋代王叔和搜集整理成《伤寒论》,一直流传至今。而有关杂病的内容一度失传,直到北宋时,翰林学士王洙才从翰林院的“蠹简”中找到一部《金匮玉函要方》,这实际上是《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此外还收集各家方书中转载仲景治杂病的医方及后世一些医家的良方,分类附在每篇之末。因为是节略本,所以书名叫《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以脏腑辨证论述内科杂病为主,如痉、湿、百合、狐惑、疟疾、中风、历节、虚痨、肺痿、奔豚等30多种病证。兼及外科的疮痈、肠痈、浸淫疮和妇科脏躁、经闭、妊娠病、产后病和其他杂病,还有急救及食禁等方面的内容。这本书为我国的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促进了我国医学的发展。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也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石印术是“石版印刷术”的简称,它是清代时期一种平版印刷技术。是以表面具有密布细孔的石版作版材进行平压平或圆压平的直接印刷。利用油水相斥的原理,用脂肪性油墨将图文绘制在石版上,然后以水润湿石版的表面,使没有图文的石版细孔蓄有水分,于是图文部分吸墨拒水,非图文部分吸水拒墨。印刷时,以纸张覆盖在经过施墨及润水的石板上,然后通过木制压架使石板上的墨迹转移到纸张上,获得印张。石印术在我国近代出版史上得到广泛应用,对于近代大量书籍以及画报等出版物的印刷具有很重要的推进作用。此《金匮要略》石印本是清代所传,目前保存较为完好,《金匮要略》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这本《金匮要略》石印本现在广州宝城文物经营有限公司委托拍卖,收藏价值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