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早上,“记者卧底必胜客后厨”的事件冲上热搜榜一引发热议。
今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新京报记者应聘进入必胜客北京和谐广场店和魏公村店,发现后厨存在餐厅管理人员篡改效期标签,食材不按时废弃;员工拆掉外包装,将过期食材“化整为零”;烹炸油十天才换一次,酸价超标近一倍等多种食品安全问题。
被曝多种食品安全问题
“存放了三天的米饭和面条,仍被制作成餐食端给顾客”“原本清澈的食用油已经变黑,近乎油墨色”……这些是出现在必胜客餐厅后厨的惊人景象。
过期食材“续命”,标签改了又改
应聘过程非常顺利,新京报记者未经培训就进入后厨上岗了。7月8日,记者上班时在仓库发现两袋保质期到年7月8日的菌菇组合包,按规定需要在当晚打烊后报废丢弃。不过这些菌菇当天没有被使用,也没有被丢弃。第二天上午9点,这些过期菌菇被放入烤炉,烤制完成后放在一旁备用,中午就餐高峰时间,由这些已过期菌菇制作成的比萨等餐品,被端上了餐桌。
将过期食材“化整为零”使用的做法,并非偶尔为之,每当有菌菇食材包即将过期时,就会被拆掉外包装放入储存槽里。没了外包装,旁人无从得知具体的保质期信息,即便过期仍被继续使用。
此外,6月20日傍晚,仓库货架上一袋黑椒牛排和一袋开背小龙虾的效期标签显示,他们都应在当天过期废弃,记者在它们的外包装上做了标记,但两个小时后,记者再去仓库时发现它们的效期标签被改了,小龙虾的废弃时间被改到了6月21日,而牛排的废弃时间被改到了6月22日。
就连作为主打餐品,比萨的制作原料也没能幸免。6月22日晚上打烊时,记者按照餐厅领导要求将剩余食材放回仓库,其中台式香肠、调味猪面青肉和烧烤风味香肠,它们都应该在当天废弃,但一名厨师长把它们的效期标签给换了,废弃时间被延后了两到三天。
半个月里,改换效期标签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必胜客后厨重复上演,而且这项“秘密工作”几乎全由餐厅的管理人员实施,普通的员工很难插手。
烹炸油十天才换一次,酸价超标近一倍
除了食材原料频繁改效期标签,必胜客这两家餐厅的烹炸油也存在更换不及时问题。
6月19日,记者和一名老员工当天晚上把旧油换成了新油,连续使用到6月24日时,原本清澈的食用油已经变黑,近乎油墨色。
众所周知,烹炸油要经常更换,不能长时间反复用于炸制食物,否则会产生有害物质。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规定,食用油的极性组分数值超过27,就不能再继续使用。
6月24日,新京报记者使用店内测油仪多次检测,其极性组分数值均在30以上,于是请示当天的值班经理是否需要换油,之后值班经理自己使用测油仪检测了几次,检测出数值也均在30以上,不过他最后仍要求记者将旧油简单过滤后继续使用。
之后几天,这些旧油里面偶尔被加进新油,测出的极性组分数值也时高时低,不过管理人员并未要求完全换油。直到6月29日,足足使用了十天之后,餐厅的管理人员才同意更换新油。
“酸价高了就说明它里面醛、酮这些小分子的东西多了,这些有害物质会让人的肠胃不适,对肝脏也有伤害。”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解释。
必胜客中国回应
7月20日上午,针对媒体报道的北京必胜客和谐广场店和魏公村店的食品安全问题,必胜客中国在微博回应称,“我公司高度重视,已立即对上述两家餐厅进行闭店调查。感谢社会对我们的监督。”
然而部分网友对该回应并不买单,有网友认为“报道出来才重视”“早干啥去了”,也有网友表示“虚假宣传就是撒谎,性质恶劣,只对两家餐厅整改吗?我不信只有这两家”。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时隔仅四个多月,必胜客同一家门店再现食品安全问题。天眼查显示,今年3月,北京必胜客和谐广场店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版)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三)项,即使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被丰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没收违法所得.01元,罚款5万元。
必胜客是家喻户晓的连锁餐饮品牌,从年在北京开出中国第一家餐厅以来,截至年3月底,必胜客在中国大陆多个城市开设了2多家餐厅。百胜中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