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绘画之路每个年纪都是最好时光绿杨夜

▉张孝群文/图

19世纪法国画家惠斯勒说过:“艺术可遇不可求——它不会因为你是平民而对你视若无睹,也不会因为你是王公而对你青眼有加。天时未到,即使是最睿智的人也不能使艺术品诞生。”

《云自谷口源》

我的绘画梦始于我10岁时发生的一件事。那是在年,当时扬州城的标志性商业建筑——扬州人民商场隆重开业,正是开业时一张漂亮的商品包装纸开启了我的画画梦。那张包装纸上有一幅人民商场的外观油墨平版印刷的图案,这深深吸引了我,回去后,我就找来纸和铅笔临摹了起来,这一举动被父亲看到了,他觉得虽然是照着画的,但画得真不错,从此父母就留意在这方面对我的培养了。说实在的,那时由于工作的繁忙,经济条件的制约,意识的局限性,还谈不上用心去培养,不过家里一些小人书成了我的学习临摹范本。渐渐地,我成了邻居孩子们心目中的“小画家”,“小画家”也给他们带来了乐趣,那就是用毛笔和墨汁在玻璃片拷贝样板戏、连环画做幻灯片,用纸卷电池做成的手电筒放给邻居小伙伴们看。就这样开启了我儿时学画的“游戏”之路。

《春山》

上了初中后,父母被我对绘画的爱好打动,觉得自己胡乱画不行,应该有个老师。一天,母亲带我走进了天宁寺街的一户人家,一位浓眉精瘦的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他就是我母亲曾经的同事——书法篆刻大家、扬州印坛代表人物之一的桑宝松先生。当桑先生听说我喜欢画画时,便提出给我介绍一位画画的老师——肖斯锐。当年,肖斯锐以一张人物画《生产队长》入选全国美展在扬州乃至全省、全国画坛都名声大噪。肖老师收下了我,从此在肖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临摹宋画里的人物线描,临摹连环画,对石膏像进行写生等。在肖老师受邀和国画院的朱旭等几位老师集中为鉴真纪念堂壁画的创作放大时,我也有幸参与其中,那也是我最早接触中国画。不过,随着不久后肖老师工作的调动回到他的祖籍地武汉,我和肖老师的师生情缘也被迫中断了。

跟着肖老师学画茅塞顿开的同时,也有了拜师的依赖性。就在这时,我又有幸遇到了叶煜松老师。在当年的扬州市工人文化宫工作的叶老师拓展了我的绘画视野,也使我接触了更多的扬州名师,扩大了我的绘画师友圈,并使得我也加入到了当年著名的“码头帮”绘画群体。所谓的“码头帮”是那个年代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扬州城里一批喜欢画画的人没有条件专门去雇佣模特写生,因此,大家就一起背起画夹到渡江桥的轮船码头和汽车站去以乘客为免费模特来写生创作。那时,大家的画画热情是真高,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都不间断。现在回想,那应该是真正的接地气吧。

《水乡小镇》

后来,我在南艺的学习经历让我接触了更多的良师名师,如刘海粟、陈大羽、张华清、江宏伟、邬烈炎等,受益匪浅的同时眼界大开,绘画的基本功也得到了快速提高。记得我曾带着作品去张华清老师家请教时,张老师鼓励我说:“你的画用笔洒脱,造型基础好,好好画。”

从学校出来后,我来到了扬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后来分拆为扬州装潢设计研究所)工作,这也是当时扬州一个绘画、设计、雕塑、书法、篆刻优秀人才的聚集地。这一时期,一方面我继续了水粉画和油画的创研;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又向实用美术方向的装潢设计发展。但无论生活把我怎样推向市场,我手中的画笔一直坚持没有放下。

《晴山多碧峰》

一晃,几十年就这么过去了,岁月的流逝并没有改变我对艺术热爱和兴趣。年岁增长,有了较多闲暇时光的我,在老画家王加仁老师和黄永年老师,以及张建兄的引荐下,我又得以拜在了我市著名画家徐中老师的门下研习山水。年,我又前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铁生山水画高研班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在或跟随老师或独自走过那些山山水水、乡村小镇后,我用画笔来解读我心中的山水、村镇,形成了一系列我对自然解读的山水作品。写生让我与自然进行了一次次的对话,创作则让我对自然的感受得到了释放。虽然我将到花甲之年,但我觉得只要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每个年纪都是最好的时光。12月29日,我将把我这些年来的创作陈展于扬州市美术馆,这虽然是我作为扬州市国画院特聘画家必须要完成的一件事,但更多的是我想借此展向所有在我的绘画路上曾给过我支持、提携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601.html